近日一個名為《Running Tom夢想系列》的YouTube新頻道上線,主持陳子傑(Tommy) 邊跑步邊訪問嘉賓,藉以宣揚正能量,意念新穎有趣。原來Tommy本身是非牟利機構「跑在黑暗」的創辦人,他亦希望利用「跑在黑暗」這個平台,為社會注入正面信息。 任職財務策劃師的Tommy,多年來一直參與義工服務,期間認識了一位失明同事傅提芬(Inti),Inti是香港首位完成馬拉松全馬賽事的全失明女跑手。在Inti的邀請下,Tommy初試於一次馬拉松擔任其領跑員。Tommy以往參加馬拉松,一向只望完成賽事,並不追求成績過人,所以跑得辛苦時,便會停下來稍歇飲水、欣賞風景,「因為我找不到理由,要那麼辛苦的一直跑下去。直至跟Inti組隊參加渣打馬拉松,那次是我首個沒有停步過的馬拉松,因為我不可以影響拍檔,拖慢對方,同時亦提升了對自己的要求。所以比起以個人身份跑馬拉松,我更喜歡擔任領跑員,因為我可以找到堅持的理由。」 四十二公里的二人三足 但凡參與大型賽事,領跑員事前都需要跟失明跑手一起訓練至少三、四個月,因為兩人靠手握的領跑繩連繫,Tommy形容情況就像玩四十二公里的「二人三足」一樣,大家雙腳的步伐、手的搖擺幅度都要配合,否則跑得危險又辛苦。領跑員在途中亦要邊跑邊形容四周環境予拍檔知道,例如轉左轉右上斜落級、有否障礙物等,「我想拍檔都可以享受賽事,所以更會為對方形容整個畫面,例如沿途經過的風景、四周的人物等,因為他們要靠領跑員才知道身處的環境是怎樣,但邊跑邊說話真的不容易,所以領跑員的體能要比健視運動員更好。」跟Inti合作參賽的愉快經驗,成為二人於2016年創辦「跑在黑暗」的契機。 在黑暗中找到光 「跑在黑暗」讓失明跑手有機會跑出世界,做到「跑天下,見天下」。Tommy於2017年,跟失明二十多年、年屆六十五歲的棠哥組隊參加波士頓馬拉松。該賽事為世界六大馬拉松之中,參加門檻最高的一個,以Tommy的年齡組別為例,健視跑手必須曾於三小時內完成國際認可全馬賽事才能參加。Tommy不諱言,若非跟成績理想的棠哥組隊,以他的個人成績,根本未夠資格參賽。健視人士要完成全馬已經不簡單,一位高齡失明人士要飛到地球另一邊,參與水平這麼高的賽事更是難上加難 ,「棠哥的例子正正說明,失明人士都有夢想,與常人無異,但遇到的困難肯定會更多,不過他們並沒有放棄。所以我們希望將這些精神價值,透過『跑在黑暗』不同的活動宣揚開去,令到因工作、學業或感情不順利而氣餒、甚至有輕生念頭的人,了解失明人士的世界,讓他們明白自己的問題相對下可能微不足道,因此我們以『在黑暗中找到光』作為slogan。」 Tommy另一位賽跑拍檔Freeman亦令他對失明人士另眼相看,Freeman是視障組別保齡球港隊成員,更參加過兩屆亞運,不但高大健碩,跑十公里只需大約四十分鐘。Tommy自言Freeman於很多方面都比自己強,「這位拍檔令我體會到,並非單方面由領跑員幫助失明跑手,而是互相幫忙、互相鼓勵去完成賽事。」 「跑在黑暗」會為不同企業、學校提供由失明人士主講的體驗班、分享講座,令大眾有機會體驗他們的生活感受。Tommy及Inti有這種意念,緣自Inti一次難以忘懷的搭電梯經歷,當時電梯內一位女士見到Inti握著白手杖步入,即刻提醒同行的小朋友:「別碰那枝『盲公竹』,否則會衰三年!」此話令Inti難受之極,因此「跑在黑暗」會到不同學校舉行分享講座,希望從小教育孩子,讓他們了解失明人士亦有工作能力以及各方面的才能,與常人同樣應該得到尊重。Tommy亦希望藉此達致一個win-win situation,「社會需要宣揚失明人士的精神價值,而失明人士又需要這些體驗班、分享講座的工作機會,但這些並非捐助,而是應得的工作報酬。」 「跑在黑暗」讓Tommy認識到不同的失明跑手、不同的人生故事,為其人生觀注入正能量,「現在每當生活或工作遇到挫折,我不再容易發脾氣,不再容易放棄,一想起他們的故事,就會覺得自己的不如意其實沒甚麼大不了。」 「跑在黑暗」官方網站
https://www.runninginthedark.org/ YouTube頻道 《Running Tom夢想系列》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runningtomchan/ |